同雪网 SkiChinese.com 北美滑雪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Login

免注册即享有会员功能

搜索
查看: 2257|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得到一张清晰的照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9-5 23:47: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mellfish 于 2010-9-6 10:08 编辑

先转两个帖子,其中很多内容对得到清晰照片很有帮助. 欢迎大家展开讨论.
=========================================

一幅好的照片通常应该是:主体清晰、曝光准确、色彩美丽、构图合理,再加上有意义的内容。
这里将讨论影响照片清晰度的因素和怎样拍摄出清晰悦目的照片来。
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清晰度不够的照片,不太严重时感觉照片发“肉”,严重的时候甚至是模糊不清,这样的照片艺术价值大打折扣。许多朋友都希望能够拍摄出清晰的照片来,把照片拍清晰也是入门摄影爱好者最先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影响照片清晰度的因素都有哪些呢?
1 相机和镜头的质量
2 相机拍摄时的稳定程度
3 对焦的准确程度
4 拍摄时对反差和锐度的设置
5 曝光的准确程度
6 被摄物体的反差
7 光圈的大小
8 快门的速度
9 被摄物体的运动速度
下面我们分别对以上因素讨论
1、相机和镜头质量
对于相机和镜头质量,因为和拍摄技术无关,这里不作讨论,只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镜头的洁净,镜头前面玻璃曝露在空气里,时间长了会有灰尘和烟尘蒙在表面,也可能有指纹或其他污染。灰尘我们可以用吹球吹掉,但烟尘和指纹就吹不掉,需要仔细擦拭干净。干净的镜头可以说是得到清晰照片的第一个条件,拍摄前我们一定要保证镜头是洁净的。
2、相机拍摄时的稳定程度
我们都知道,除了追拍等特殊场合,或摇头机等特殊相机,通常相机在拍摄的时候应该稳定不动,拍摄的时候相机如果移动就会使得拍摄出的画面模糊。想让相机稳定不动,就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把相机固定在三脚架或其他稳固可依托的物体上拍摄。单反相机反光镜升起会让相机震动,因此有条件的话应该用反光镜预升功能先升起反光镜,这在拍微距等对震动敏感的场合下几乎是必须的,另外单反所用的三角架质量一定要好,要有足够的质量来吸收机器的震动。是不是使用了三角架相机就绝对不动呢?如果不小心,还是会拍糊照片的,因为在你按下快门的一瞬间,相机还是会动,更安全的办法是使用快门线或者遥控器来按快门,如果没有快门线,也可以使用自拍功能,来确保拍摄时候相机没有震动。假如当时条件不允许有依托,只能手持拍摄怎么办呢?我的经验是,肌肉尽可能放松,因为紧张的肌肉会微微发抖,再就是除了手,相机不要接触身上别的部位,比如面颊,因为在一个短时间内,保持身上一个部位不动是可能的,但同时保持身上多个部位都不动则不可能,接触的地方越多,相机动的风险就越大。我曾经做过对比,使用小DC,在1/20秒的快门速度下,用单手持拍摄比双手持拍摄成功率要高不少,所以使用小DC的朋友在没有依托的情况下,应尽可能用单手持拍摄,当然如果相机过重,比如单反相机,单手持肌肉过于紧张,则单手不如双手更稳。相机的稳定性是得到清晰照片的第二个条件。
3对焦的准确程度
对焦不准确,像就会虚,这是用过相机的人都知道的事实,但如何保证准确的对焦却不一定人人都清楚。先说目前已普及的自动对焦相机。通常,相机的自动对焦点在画面的中央,假如被摄主体也处于中央的位置,那么自动对焦功能可以很好地工作,但如果被摄主体不在画面中央,那么它将可能不会得到准确对焦。经常看到初学摄影的人在拍摄时,不管主体的位置,取了景就按下快门拍照,有时候其实他把焦点对到背景上,而主体是虚的。对于主体不在画面中央的情况,使用自动对焦有三种办法,一是有的相机有移动自动对焦点的功能,可以把自动对焦点移动到主体上,然后按快门完成对焦和拍摄;二是用锁焦功能,也就是先把主体放到画面中央,半按快门自动对焦完成后,不松开快门,重新构图拍摄,在不松开快门的情况下,镜头保持着已经对好焦的状态;三是在半按快门完成对焦后,按下手动对焦钮,这时候手可以松开快门和手动对焦钮,而对焦状态保持不变,因为按下手动对焦钮后,镜头将切断自动对焦系统对镜头的影响,镜头就保持在已经对好焦的状态了,这个方法和上一方法的区别在于手可以离开相机。后两种方法由于有对焦后重新构图的过程,拍摄距离越近则误差越大,因此只能得到相对准确的对焦,对于微距摄影等对对焦要求很高的场合,使用后两种办法对焦就有虚焦的风险。那么是不是相机显示合焦了焦点就一定对准了呢?这在通常情况下是的,但有时候相机很笨,它并不知道你要拍什么,比如你想拍笼里的鸟,用自动对焦就很可能笼清晰而鸟模糊,这时候就不能用自动对焦吗?其实有时候是可以的,如果拍摄距离不是很近,可以用变焦镜头把主体拉近,半按快门对焦后再按手动调焦钮锁焦,然后重新构图拍摄。另一种情况是初学者以为只要按下快门自动对焦就一定能把焦准确对好,其实许多相机即便没合焦,也还是允许拍摄的,但拍出来的是虚片。为什么会这样?不是自动对焦吗?为什么还会对焦失败?这就要从自动对焦的原理上看,自动对焦是根据物体的反差来判断是否合上焦的,如果被摄物体反差非常小(比如拍一面白墙,人脸的特写等),就非常有可能对焦失败,而初学者对是否对焦成功并不敏感,按下快门就以为可以得到清晰照片了,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拍摄失败的可能。那么对反差小的物体怎么利用自动对焦功能呢?比较常用的方法是,如果在相同距离有反差大的物体,就可以先对它调焦,合了焦后锁住再拍真正的主体。手动对焦准确度很高,但费时费眼,一般只在主体反差很小相机难以自动对焦或极近的拍摄距离并有充分时间拍摄固定物体的时候才用到,准确的对焦是得到清晰照片的第三个条件。
4、相机反差和锐度设置
现在的数码相机一般都有反差和锐度的设置,不言而喻,设置对将来拍出片的锐利效果会有影响。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反差和锐度变化都是通过软件来实现的,相当于通常图象处理软件里的对比度和锐化,如果你对后期数码处理不内行的话,这个两功能对将来照片的清晰和锐利效果是有意义的,假如你是个PS行家,最好还是把这两个功能关闭(不是调到低反差和柔和,而是调到正常或普通),因为受到容量和速度的限制,相机里对图象处理软件的功能十分有限,有时候反而破坏了画质,不如后期通过专业图象处理软件去处理效果好。
5、曝光的准确程度
一张好的照片应该是曝光准确,如果曝光不准确则很难得到清晰的照片。比如过曝的照片层次细节丢失,锐利度自然下降,高光溢出,轮廓边缘部分就会模糊。而欠曝的片层次不清,反差低,也谈不到清晰和锐利。那么究竟怎么才能保证准确的曝光呢?这个问题正是所有摄影者都关心的问题,已经探讨了上百年了。在这里很难把上百年的难题解开,但还是可以在这里说一说我的经验,也许对大家有帮助。现在的相机都有自动测光系统,而且有许多拍摄模式(比如自动曝光、程序曝光、光圈优先、速度优先、手动等)和测光方式(比如平均测光、多点测光、中央重点测光、中央点测光等),但无论多么先进的测光方式都对付不了复杂的场景,都只是对拍摄时的具体情况做大致的分类,而且分类很粗,因此简单地用自动测光拍照片有很大的失败风险。比如拍出来的片有过曝的地方或者主体的曝光不准等。为了对付这些特殊的场景,现在的相机都有曝光补偿功能,以对自动测光系统进行手动修正。那么究竟怎样做才能保证照片处于最合理的曝光范围之内呢?我们先要做的是通过直方图对自己的相机做个宽容度测试,把测试结果牢记在心里,以后就可以迅速准确地测光了。具体应该怎么做呢?我们知道,一张照片上总有最亮的地方和最暗的地方,如果最亮的地方足够亮且刚好不过曝,则当前的曝光就是亮极限(当然特殊要求除外),在亮极限,如果画面上依然有欠曝的地方,想通过一次曝光解决是无能为力的,因为再增大光量,亮的地方就要过了。我们要做的测试就是要找到这个极限点。首先把测光方式设定为点测光,拍摄模式可以是程序、光圈优先或速度优先,然后把取景中央点对准画面中最亮的地方拍摄一张,看直方图,我们会看到色阶离最右面还有一段距离,我们增加一档曝光补偿再拍一张,再看直方图,直到色阶刚好到达最右边但没有溢出为止。记好曝光补偿的量,一般数码相机是在+1.33EV到+2EV。这就是18%灰到亮极限的宽容度。有了这个参考,我们在平时拍摄的时候就会很方便地运用曝光补偿来拍摄照片了。方法很简单,事先把曝光补偿设定为刚才测试后的补偿量上(比如+1.33EV),一次设定以后不变,测光方式为点测光,一次设定以后不变,测光点对准画面最亮处,按下曝光锁(通常是*钮),这样进光量就锁定了,然后再构图拍摄,这样做的好处是保证画面上没有过曝的地方,同时又保证了最大的进光量,尽可能避免欠曝。朋友们会问,假如现场光比小,画面没有最黑的地方了,怎么办?其实这在后期可以很容易地通过色阶调整把黑场设定。当然其他朋友还会有别的方法保证准确地曝光,但上面的方法因为把曝光补偿固定在一个值,测光方式也固定在点测光,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拍摄时的临场设定,能节约许多时间并保证曝光的准确。唯一不方便的是需要按曝光锁来锁定光量,但习惯之后会发现这种方法的好处。当然这种方法显得比较机械和死板,但要知道,画面最亮点是通过人的判断确定的,因此这种方法准确且机动。对初学者来说,保证曝光的准确性是提高拍摄成功率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有了准确的曝光才谈得到清晰的照片。
6、被摄体的反差和细节
一幅照片必须有明暗的变化,假如拍一堵白墙或一张灰纸,谈何清晰和锐利呢?因此一张照片必须有明暗反差,有朋友说了,黑夜里一盏灯不是反差很大吗?为什么拍不清晰呢?对,光有反差还不够,还需要有细节,有一定反差且细节丰富的照片才有可能清晰锐利。那么如何得到具有一定反差、细节丰富的照片呢?除了上面讲到过的洁净的镜头、稳定的相机、精准的对焦、和正确的曝光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光线的角度和光线的强度,物体在不同角度和不同强度的光线照射下,得到的细节和反差是不同的。因此在拍摄的时候要关心光的方向和强度。一般说来,除顺光外,单一方向的光线越强,图象反差越大,过小的反差和过大的反差都会造成细节的缺失,反差过小了片发灰,反差过大了片生硬,甚至会过曝或欠曝。各种物体对光的透射和反射特性是不一样的,一定要根据其中的规律来选择光的强弱和角度。我们知道,在大气透明度不好的时候,拍出片来反差小,发灰,这就是因为空气中的尘埃使得光线的方向性变差,阴天光线是漫射的,拍出风景片来就总是灰蒙蒙的,由此可以看出光线角度对反差的影响是非常大。总地说来,初学者把握住光线的角度和强度,把握住反差这个要素,物体清晰的轮廓和良好的质感就容易保证。
7、光圈的大小
几乎所有照过相的人都听说过光圈这个词,都知道光圈是用来控制进光量的,还知道光圈和景深有关系,也许还听说过,拍人用大一些的光圈,拍风景用小一些的光圈等等,甚至有人以为光圈越小拍出照片越清晰。
首显烩里要说的是,光圈的作用除了控制进光量和控制景深外,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减少球面像差和色差,我们知道,照相机的镜头是曲面的,镜头中间和边缘对拍摄物以及胶片(CCD/CMOS)的距离不一样,这就会产生球面像差,同时,不同波长的光进入镜头,折射的角度也不一样,这就是色差。像差和色差都会使得物体的成像在边缘上产生模糊,是我们所不需要的,怎么减少镜头的像差和色差是自有镜头以来就一直在探讨的题目。而最简单有效减少像差和色差的方法就是缩小光圈,因为在一个曲面,一块相当小的面积可以被近似地认为是平面,这个面积越小就越接近平面,而平面是没有像差和色差的。光圈小了,球面像差和色差就会有改善,拍出的照片也会清晰锐利许多,那么是不是光圈越小越好呢?通过实验发现,当光圈缩小到一定程度,成像反而会模糊,光圈越小模糊越厉害,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当光线穿过小孔的时候,会发生衍射,也就是由于光线是一种振动波,在通过狭缝或小孔时,狭缝或小孔形成谐振腔,点光变成由一组衍射环构成的面,因此当光圈缩到很小时,照片反而会由于衍射作用而模糊。
说到景深,大家都不陌生,知道光圈越大景深越浅,也就是说,只有合焦位置是清晰的,偏离合焦距离越大,清晰度就越差,35mm照相镜头的容许弥散圆,大约是底片对角线长度的1/1000到1/1500,当一个点在照片上弥散圆直径超过这个范围的时候,我们就认为不清晰了,弥散圆直径在此范围内,叫做景深范围。光圈越小,形成的弥散圆直径越小,景深也越长。景深的长短和镜头焦距、镜头的拍摄光圈值、对焦距离有关系,当后景深为无限远时,我们就得到了超焦距。也就是从被摄物体到无限远的范围内都是清晰的。运用超焦距的概念,把光圈和拍摄物体的距离事先设定好,我们就可以非常迅速地抓拍,而不用去担心是否合焦,这在自动对焦缓慢的DC,同样有着很大的意义。
我们已经知道,光圈小,景深长,有人认为拍远处的东西就应该用小光圈,其实不一定对,抛开像差和色差的因素,如果被拍的物体正好在焦点上,那么无论多远,用多大光圈拍都应该是清晰的,用小光圈只是前后清晰的范围加大,如果你想拍摄远处在同一焦平面的物体,有时候用大点光圈拍摄更清晰,因为光圈小了,势必要延长曝光时间,曝光时间越长,照片模糊的风险越大,因为相机可能移动,被摄物体也可能移动,特别是拍外景,拍摄时曝光时间长了,风的因素会严重影响景物的清晰程度。
选择合适的光圈大小,可以直接影响到得到的照片是否清晰和锐利,至于说究竟用多大的光圈合适,那就要看具体的拍摄情况和目的,有了以上知识,通过一定时间的摸索和总结,可以准确地判断用多大光圈最好。

8、快门的速度
从成像的清晰锐利程度来考虑,快门的速度越快,相机和被摄物体移动的风险越小,拍出来的照片就越清晰,但随着快门速度的提高,进光量会减小,要保证适合的曝光,要么用更高ISO的感光材料,要么放大光圈,但前者会增加照片的颗粒,后者会带来像差、色差和景深变浅的问题,于是还有最后一条路——提高照明亮度,若干支强有力的灯往往成了专业摄影和业余摄影的重大区别。所幸的是,普及型摄影照明灯的价格并不高,而且单从照明的角度看,和专业灯没有本质的差别,专业灯有更好的输出稳定性和更准确的色温,但这些通过试拍和后期处理都不难解决。因此至少拥有一支够亮的灯来保证照片的清晰确实是非常必要的。

9、被摄物体的运动速度
现实中,没有什么不移动的东西,只是运动的速度不同,通常认为,物体在照片上的位移不超过胶片对角线长的1/1000到1/1500,就被认为是清晰的,也就是说,即便被摄物体是移动的,但它在照片上的相对位置没多大变化,也可以得到清晰的照片。被摄物体运动速度越快,就越不容易得到清晰的照片。拍摄运动物体可以用提高快门速度来保证清晰度,也可以用移动相机来保证物体在照片上位置的相对不变,也就是所谓的追拍。提高拍摄快门速度不难掌握,而追拍就需要大量的经验了。通常追拍的快门速度不是很块,大约在1/15秒左右,用小一点的光圈保证景深,事先猜测估计物体运动的方向和速度,为了保证相机没有上下抖动,最好把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或独脚架上,对重要镜头最好用连拍保证成功率。

关于如何得到清晰锐利照片的议论总算告一段落,希望能对朋友们有些好处,也希望听到中肯的意见。
钉子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转自佳友在线:http://www.photofans.cn/showthread.php?threadid=234178


----------------------------------- 我是转帖的分割线-----------------------------------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拍摄微距摄影的目的就是要获得一张清晰锐利的照片。虽然说创意、构图、色彩和内容也都非常重要,但是如果你的胶片上没有足够丰富的细节,再好的照片也总让人觉得有些遗憾。如何获得清晰锐利的照片呢?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除了选择合适的器材外,从技术上讲就是尽一切可能减少拍摄时的各种位移,包括被摄物和拍摄器材。下面结合我的一些经验具体谈一谈这个问题。

1、使用你能承担得起的最好的镜头

    摄影说到底只不过是物体在胶片上成像而已,静态情况下,在光路上对成像起决定因素的就是镜头的素质。一只好的镜头可以在单位面积内表现更多的细节,边缘成像质量与中心相差很小,并且没有明显的色散。微距镜头是拍摄微距的最佳选择,各个品牌的微距镜头都毫无例外地拥有非常高的成像质量。如果对像场是否平直有特殊要求的话,微距镜头更是唯一的选择。

    必须指出的是,对于成像来说,镜头无疑是重要的,论坛中很多朋友也热衷于讨论各种镜头的成像差异,但真正把手中镜头发挥出极至的并不在多数。比较不同镜头的素质、甚至要用某款镜头挑战其它,起码要把自己的镜头用好才是。做个简单的算术(也许过于简单了,用不着深究),假如镜头A的实际质量是5,B的实际质量是4,A的使用者发挥了70%的像质,而B的使用者更加细心,发挥了95%,最终的结果还是B取胜了。所以这种比较不能真正说明问题。打这个比方是想说明:其实我们很多朋友手中的镜头已经足够好了,只是在技术上提高的余地还很大,花更大的耐心研究一下技术恐怕比更新器材更容易获得成功。

2、使用稳定的三脚架

    微距摄影一般都需要比较慢的速度。以我们熟悉的阳光16法则为例,该法则适用于晴朗天气下无穷远合焦的情况。对于微距摄影来说,当镜头合焦在比较近的距离时,光线在镜头延伸筒内有一定的损失,所以这个法则要修正为“阳光11法则”。也就是说:在晴朗的阳光下,在拍摄充分照明的近物时,对应于f11的光圈,速度应为1/ISO。对于100度的胶片来说,上述情况下,应该使用1/125的速度。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为了获得均匀、细致的照片,拍摄微距应该尽量避免强烈的阳光直射,拍摄的时间大多为清晨和傍晚,多云的天气是最佳选择。比较讲究的摄影师,如果必须在高角度的太阳光下进行拍摄,则有意使用柔光板、遮光伞等设备进行遮挡。何况很多情况下,为了获得更高的放大倍率及特殊效果,还会使用一些额外的微距附件,比如延伸筒、增距镜或者琥珀镜、偏振镜等等。这时实现正常曝光需要的速度就大大降低,根据我的经验,这个速度通常在1/30-4”之间。如果你偏爱使用低感光度的胶片,就要面临更大的挑战。不知道在座的有几位有信心以1/8”手持获得高质量的微距片子,反正我不行。所以,三脚架对于微距摄影来说绝对是必须的。在拍摄了一段时间的微距以后,我现在基本上是没有三脚架就不按快门的。

    理论上讲,三脚架越重越好。对于拍摄微距来说,我们必须在重量和便携性上做一个妥协。所以你能抗得动的最重的三脚架是对于你来说最好的选择。如果三脚架本身的重量还不够稳固,在使用的时候还可以附加一些额外的重物,比如石块、摄影包等等。不过必须保证这些附件不能随便晃动,否则只能适得其反。顺便提一下,选择微距用的三脚架,除了重量以外,三脚架能否很方便地降低到地面高度是另一个重要的指标,因为很多情况下,主体的位置是贴近地面高度的。而且重心低的三脚架可以有效减少晃动。

    使用三脚架时,尽量不要升高中柱,最好也不伸出最细的腿节,并且一定要确认所有的可活动部位都已完全锁死,任何松动的部位都会把振动放大。选择放置三脚架的位置时也应尽量选择坚固并有一定摩擦力的平面。大家可能都有体会,在家里光滑的瓷砖地面上,用手向下按压三脚架的云台,几乎所有三脚架都会有一定的滑动。如果在野外必须架在松软的土地上时,应该事先把各条腿都压实,尽量戳到底,有脚钉的最好使用脚钉。使用各种云台或者球头时,应该尽量保证相机、镜头的重心在三脚架的中心线上,这样机身上的振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三脚架吸收掉。

  3、使用快门线和反光镜锁

    按动快门的瞬间动作会使机身产生一定的位移。虽然通过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地减少其影响,但是很难根除,特别是三脚架不够稳定的时候更要小心。如果一定要手动触发快门的话,最好通过某种动作使身体与三脚架、相机形成一个整体。比如:左手向下压住云台,肘部向内侧夹紧,右手抓紧机身手柄,食指匀速按动快门并且尽量保证用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下的。

    反光镜升起时的振动过程大约会持续1/15秒,所以反光镜锁的适用范围大约在1/30-1/2秒之间。我个人拍摄微距的时候总是尽量使用MLU功能的,即使速度不在上述敏感范围内。对于长焦镜头来说(看到过有人说135mm以上),MLU功能是很有帮助的。

    不知道有没有人曾经测试过电子快门线和机械快门线的区别,反正我比较偏向于使用电子线,因为总觉得机械动作会产生位移,不过没有足够的证据,也许只是心里安慰而已。

    如果机身没有反光镜锁或者快门线功能,可以使用自拍。部分机身在自拍时有反光镜预升的功能,实际效果与反光镜锁相似。使用自拍时不要把自拍时间定得太短,保证相机振动完全停止下来以后快门才会开启,一般4-5秒应该足够了。

4、使用颗粒细腻的反转片;

    反转片几乎是职业自然摄影师的唯一选择,其色彩绚丽,质感细腻,拥有负片无法比拟的优势。第一次用反转片的朋友,总会“从凳子上掉下来”。

    反转片的颗粒度是我们比较关心的指标之一,在高放大倍率下,较粗的胶片颗粒很容易让人产生片子发虚的错觉,即使合焦完美也总会觉得不够锐利。一般来说,同一个时代的产品,ISO值越低的胶片颗粒越细。在Fuji RVP 50出现之前,很多自然摄影师都选用Kodachrome 25反转片拍摄微距。RVP50上市以后,其细腻的颗粒,绚丽的色彩以及标准E-6冲洗工艺使其迅速占据了自然摄影市场。最近Fuji公司宣布了RVP100F的诞生,在保持色彩、颗粒的同时提高了一档速度。估计这款胶片将是微距爱好者的不二之选。

5、精益求精,提高拍摄技术

    可以肯定地说,用同一套设备,不同拍摄者获得结果肯定不同。对于微距摄影来说,你花的功夫越大,得到的结果就越好。下面这些小技巧也许可以帮助你提高照片的质量。

(1)克服风的影响

    微距摄影最大的敌人莫过于风。拍微距的时候你会惊异地发现,即使所谓无风的天气也不是那么平静,诡异的空气波动总是在你按动快门的那一刻出现。有时候你用皮肤无法感受到的小风却可以在取景器中真切地看到。而就这一点点小风就可以把你的惊世杰作变成平庸的照片。

    克服风的影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以说几乎没有完全有效的办法。首先,尽量选择正确的天气和时间进行拍摄。如果正好赶上刮好几级的大风,最好还是趁早收拾收拾回家吧。一般来说,一天当中风速最小的时间段是在清晨,太阳出来之前效果最好。太阳升起后,即使没有风,空气受热后也会在小区域内产生气流。傍晚是一天当中第二个最好的时机,风速一般也不大,但是不如早晨效果好。清晨和傍晚还是拍摄昆虫的最佳时机,因为昆虫需要太阳的热量保持能量,早晚时分它们的活动能力比较弱,有利于拍摄。

    除了选择正确的时机,还可以通过一些小附件来减小风的影响,比如Wimberley公司生产的Plamp(Plant Clamp)。简单地说这个附件就是一个用塑料制成的短臂,一端有特殊设计的夹子用于固定被摄物,另一端可以固定在三脚架或者其它固定物上。短臂的方向可以任意调解。使用这类附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在连接好夹子和三脚架后,不要随意移动三脚架,否则会拉坏连在一起的被摄物。在有微风的情况下,Plamp的作用比较明显,特别是对于高茎的植物或者栖息在上面的昆虫。Plamp通常可以让拍摄者降低1-2档快门速度,这样就可以使用更小的光圈以获得足够的景深。


    除此之外以前还看到过有人介绍:利用自制的半透明塑料帐篷把整个布景遮起来,拍摄者和设备都在帐内操作,估计效果应该不错,不过没几个人愿意费那么大的周折,更何况拍摄一些特定的题材也并不适合。

    其实克服风的影响最有效的办法是等待,按照我的经验,一般的小风总会有瞬间宁静的时候,只要有足够的耐心总能找到恰当的时刻按动快门。正巧,前几天翻看John Shaw’s Closeups in Nature,作者在其中一张片子的题注里提到,他在Texas拍摄时便有自称摄影师的路人劝说他:Texas永远没有风停的时刻,所以拍摄微距应该在正午进行,并使用较快的速度。

    还有一个解决办法是使用连拍功能,前面说过,微风总会有瞬间的宁静的时刻,同样道理,它们也会在瞬间毫无征兆地来临。连拍通常能够保证一个系列里至少有一张是满意的。我知道你肯定会心疼胶片,不过如果你象我这样每次花半个小时摆好一个姿势然后再拍摄,大概就不太在乎几张胶片了更何况,保留一些拷贝可以用于出版、投稿等等,原始的幻灯片效果远好于复制品和打印片。
(2) 正确选择焦平面;

    我们都知道微距摄影的景深非常小,无论镜头焦距是多大,在1:2的放大倍率下,f22对应的景深大约只有6mm;而1:1时f22对应的景深只有2mm。所以在拍摄时应该尽量仔细选择焦平面的位置,把需要表现的细节尽量放在一个平面内,并使这个平面与胶片平面(相机后背)平行――请注意“焦平面”和“胶平面”的区别。比较简单的情况,比如拍摄蝴蝶,如果蝴蝶的翅膀是并在背上的,那么最保险的办法是把机背调整至与翅面平行,这种情况下即使f8、甚至f5.6的光圈也可以拥有足够的景深(视具体放大倍率而定)。


    焦平面的选择实际上应该是拍摄过程中耗时最多的一个过程,经过精心的选择,图片的质量可以得到明显的提高。当然,焦平面的选择也没有什么一定之规,蝴蝶也可以从头部正面、侧面、甚至尾部拍摄,这里的准则是:一定要把你要表现内容尽量放在一个平面内,拍摄时要做到心中有数,哪些东西在胶片上是清楚的,哪些不是。有景深预测功能的机身这时候就发挥用处了,虽然预测的效果不见得完全准确,但是至少能给你一个参考。

(3)拍摄昆虫时,尽量把头部和眼睛的细节特征表现出来;

    和拍摄人像一样,如果主体的眼睛没有合焦,整张片子就显得缺少了神采。不过要使昆虫的复眼清晰也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首先,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出昆虫的眼睛在什么地方。大家不用笑,这个是事实,有些情况下,甚至可能头尾的方向都会搞错。拥有一定的自然生物知识是拍摄好生态照片的保证,相比一些西方国家,我们这方面做得不是很好。其次,昆虫的复眼大多不是简单的平面结构,而成球形、肾形等等,在景深已经非常小的情况下,把这种立体结构表现清楚并不容易。昆虫的复眼一般也并不在身体的轴线上,所以如何选择焦平面的确很头疼。以蝗虫为例,如果从侧面拍摄,焦平面应该选择在凸出复眼的最高点和身体轴线之间的位置,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前、后景深的空间,使得尽量多的细节落在景深内。这个小技巧需要实际练习才能掌握。


(4) 控制光线的方向和质量;

    前面提到过,拍摄微距应该尽量避免很“硬”的阳光直射,一方面反转片的宽容度比较小,较强的太阳光容易产生高反差,超出宽容度的范围,应该有的细节都被抹掉了。另一方面,直射光容易在光滑表面产生强反光,局部的高光不但没有细节,而且容易产生刺眼的感觉,破坏片子的整体效果。所以在拍摄微距时应该采用各种办法控制光的质量。比较之下,散射光能够产生最好的效果,使整个画面被均匀照亮。


在直射阳光下,可以使用柔光板或者伞进行散射,对于微距来说并不需要很大的遮挡面积,一块很小的柔光板就足够了,携带起来也很方便。大多数微距摄影是在多云的天气或者树荫下进行的。这种情况下,一块琥珀滤镜(81系列)可以帮助过滤掉那种不讨人喜欢的蓝灰色调,使红色调的东西更鲜艳。


图8、阳光直射和使用柔光板后的效果比较(上:直射;下:柔光)
    在拍摄具有光滑表面的物体时,比如甲虫,或者表面有蜡质的植物,如杜鹃、夹竹桃等,要小心使用闪光灯,因为闪光很容易产生局部高光。最好将闪光灯的补偿指数减小2-3档,并注意闪光入射的角度。

    很多情况下,被摄物背光一面的细节不容易表现出来,甚至会产生讨厌的阴影,这时候可以在相应的位置用反光板补光,不仅可以点亮局部,而且还可以通过选择反光板的类型来改变局部的色调。我个人比较喜欢使用金色或者金银混色的反光板,因为暖色调的东西总是比较讨人喜欢的。这点对于经常在清晨林荫下拍摄的朋友也许比较有帮助。

图9、使用金色反光板获得清晰的细节和温暖的色调
    小结: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你在欣赏和羡慕他人的精美作品的同时,是否想到在照片背后作者所付出的努力呢?拍摄微距更是如此,我们花费的时间和得到的结果是成正比的,前期工作越是细致,得到的结果就越是理想。希望这篇文章对喜爱微距摄影的朋友能够有所帮助。衷心希望大家能拍出更多更好的微距作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9-6 09:08:27 | 只看该作者
那几张图没什么用,我已经把它们干脆删了.
板凳
发表于 2010-9-6 01:49:25 | 只看该作者
图都挂了
地板
发表于 2010-9-17 23:39:01 | 只看该作者
最要紧的是多练习
5#
发表于 2010-9-17 23:41:20 | 只看该作者
太长了。我看了十天都没看完。
6#
发表于 2010-9-17 23:48:00 | 只看该作者
那就不用看了,直接拿相机上场
7#
发表于 2010-9-17 23:50:07 | 只看该作者
那就不用看了,直接拿相机上场
暖暖阳光 发表于 2010-9-18 00:48

没有广告商赞助我。

8#
发表于 2010-9-17 23:52:56 | 只看该作者
没有广告商赞助我。
vicboy™ 发表于 2010-9-18 00:50



那是你助手的事,摄影师只管拍片
9#
发表于 2010-9-18 06:47:25 | 只看该作者
我还没看到第二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SkiChinese  

GMT-5, 2024-5-16 12:11 , Processed in 0.05130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