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雪网 SkiChinese.com 北美滑雪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Login

免注册即享有会员功能

搜索
楼主: 匿名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movement assessment

[复制链接]
181#
发表于 2013-4-14 11:25:56 | 只看该作者
大家都研究的太高深了。我觉得不如找个资深教练,根据自己的水平,说说该怎么滑冰/STEEP,该练点什么。
比如滑冰,俺在撞不烂问过小P老师,小P老师当时在上三级课,他说他们老师就让他们去大冰坡,然后滑圆,
要求CARVING的很清晰。

当然,小P老师没让我做这个练习,他和我说过冰时,就要更OUTSIDE SKI  DOMINANT,这样就算稍微有侧滑,也能平衡,
而如果两脚承重了,侧滑会更容易发生,更严重,而且由于两脚侧滑程度不一样,更不稳。他还给我做了个演示。

我想这就是所谓根据你自己的水平来定位你需要练什么技术,采用哪种技术。
去看什么职业选手,RACER,四级怎么跳,怎么过旗门,怎么CARVING,欣赏可以,练还是算了吧,
你觉得练出来的,估计也是幻觉。

俺觉得俺的水平是一般大众滑雪水平,
坛子里的人大部分都是比我高一些或低一些,
有个2/3年雪龄左右的就基本和我差不多了。
所以我觉得我要练的,也是这里很多同雪需要专门练的。

点评

牛大侠是个真正脚踏实地的人……而我们这帮人讨论技术其实是因为爱吹牛,没雪可滑的时候这是寄托我们的思念之情的一种方式  发表于 2013-4-14 12:43
cat
牛大侠,你out了!我们的口号是,只有更high,没有最high! 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high点!  发表于 2013-4-14 12:39
182#
发表于 2013-4-14 11:28:07 | 只看该作者
雪坷垃 发表于 2013-4-14 12:17
另外,关于双脚的使用,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分三个阶段:
1 双脚相互扶持
在这个阶段,你根本无法顺利的完 ...

完全同意,膜拜女侠!

俄个人来说,好像也才在第二阶段的开始,且就是最近一个月的事。俄感觉在缓坡上的counter,提高内髋尖(counter balance),后扯外髋尖(counter acting),就是把身体stack向外脚ski,算是过渡到外脚承重了。

当时也并不知道。是在本帖讨论中,逐步意识到的。

这个帖真是太棒了。
183#
发表于 2013-4-14 11:31:23 | 只看该作者
雪坷垃 发表于 2013-4-14 12:17
另外,关于双脚的使用,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分三个阶段:
1 双脚相互扶持
在这个阶段,你根本无法顺利的完 ...

我也跟个风。
前后重心也分3个阶段。

1,落后/偏后,一开始滑雪都容易这样。
2,偏前/过前,滑的比较好以后,一个劲的往前压。
3,中间,滑的非常好以后,可以自如的调整重心,在一个弯中具有动态的调整重心的能力。

点评

这条很棒!centred and mobil!  发表于 2013-4-14 13:34
大侠v5!  发表于 2013-4-14 11:37
184#
发表于 2013-4-14 11:46:50 | 只看该作者
bullpower 发表于 2013-4-14 12:25
大家都研究的太高深了。我觉得不如找个资深教练,根据自己的水平,说说该怎么滑冰/STEEP,该练点什么。
比 ...

真在练的应该只有lupo大侠吧。

这个的缘起其实是那个挑错的视频,somehow过渡到腿抖的讨论,才有racer那个视频。又碰巧看到epciski上关于双脚单脚的讨论,才有后续的racer究竟怎么滑这一套。

只是讨论而已。论及实作,脚踏实地是应该的。但说能做到哪,就只能讨论到哪,则这种逻辑俄也实在不敢苟同。

各大厂商的板子,多有fis racing和racing板的区别。俄看atomic网站上说,后者就是方便recreational skier,看fis比赛有所感,拿来试手的。可见看racing模仿非常普遍。

racing skiing追求成绩,用来讨生活。recreational却是找乐子。既然如此,倘若某些人就是觉得仿racing更有乐趣,实在也是纯粹的recreational精神。俄看不到反对的理由。划一条线说这个属于racing,那个才是recreational,你只能严格按照recreational的abcd办事,到跟recreational精神背道而驰了。

lupo大侠也正是以这种recreational的精神在练racing技术吧,因为他应该是不需要追求成绩,用来讨生活的。俄很赞赏这样的态度。

再退一万步,俄这种拿嘴皮子滑雪的,觉得仅仅是讨论,已经很有满足感的,其实也很recreational呢,呵呵。顺便也赞赏自己一下好了。

点评

b-p
俺不是大侠,但俺也真的在练,  发表于 2013-4-14 20:30
185#
发表于 2013-4-14 12:08:38 | 只看该作者
既然这个帖子已经很热了,俄觉得不妨把雪女侠推荐那个帖转发过来,帮助讨论。当然如果有什么问题,请雪女侠指出,俄立刻删除:

原文转自:http://youcanski.com/en/coaching/inside_ski.htm
翻译:炸弹猫
作者简介:

Greg担任滑雪教练(指导运动员)已经18年了,他曾在世界各地任教,包括奥地利、美国、加拿大等国。他的执教经历丰富,从青少年选手到国家队,并与欧洲、北美的一些顶级的教练共事。他指导过很多获得了世界杯和世锦赛奖牌的出色选手。更重要的是,他也曾经指导过一些不被看好的选手,并能让他们取得出色的成绩。Greg在专业刊物的教练版撰写过很多文章。他现在正在写《教练眼中的高山滑雪》。

虽然积极使用内侧板作为现代技术的一部分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了,但在竞技滑雪圈里仍然存在广泛的讨论和争论,在我看来,内侧板的使用经常被误解。有些滑雪指导员(译者按:指雪场教练)甚至专业教练员(译者按:指训练专业运动员的教练)鼓吹“轨道车”式的转弯,即用50/50的方式去分配两板的承重;另一些人则坚持认为外侧脚应该在整个转弯过程中主要承重;甚至有一些教练在教授在入弯阶段就使用内侧板承重的滑法。本文中,将分享我关于如何使用内侧板的观点。作为一个正在欧洲多个国家队任技术顾问的专业教练,我觉得我有义务去帮助选手和教练们弄清这个现代技术中很重要的部分。

首先我要说,上述的几种情况在现代转弯技术中都有一席之地。但是,如果抛开转弯的各个阶段,而去谈论两板重量的分配肯定是误人子弟的。当指导选手或者开教练会的时候,我总是强调如何使用内侧板是和它被用在转弯中的哪一个阶段息息相关的。我通常将一个转弯分为三个虚拟的阶段:

阶段一:在板子指向滚落线之前
阶段二:板子指向沦落先的时候
阶段三:板子经过滚落线之后

我坚信将一个弯这样分解是很有意义的,尤其是在研究内侧板在整个转弯过程中的行为的时候。例如,在第一阶段让内侧板更多地承重肯定是不对的,但在第三阶段的末尾这样做则几乎是必须的。同样,关于50/50的承重方式,在中等坡度的地形转一个浅弯的第三阶段时是很有用的方式。换句话说,为了追求最有效地模式,我们不应该限定一种两板分力的比例。我们应该理解内侧板在一个弯的各个阶段所发挥的作用,并教学员在一个弯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动作。

相比传统滑雪技术,在更为有效的现代技术中,积极使用内侧板无疑在很多方面都扮演重要角色。在本文中,我将配图说明内侧板的使用方法,主要是在大回转转弯中。无论如何,对所有的滑雪竞技练习方法来说,力学原理总是不变的。因为关于内侧板使用的技术常常被一些教练误解,我们会看到很多青少年选手正在错误地使用内侧板。基于我的观察,最普遍的错误就是两板50/50分力滑行。青少年选手被错误地教授了这种“轨道车”式的走刃方法。我们都看到很多孩子甚至青少年选手还在宽开放式站姿的时候开始这样转弯,他们通过膝盖和胫骨的左右移动来立刃。通常,这样的转弯技术更容易在青少年回转雪板上使用,因为这些板子的切边很深(腰身明显)。这些滑雪者的动作看起来非常呆板,经常让我觉得像是一架小雪橇从山上滑下来。通常,在中等坡度的机压雪道上,这些滑雪者会留下连续、平行且深度一致的轨迹,如下图所示。



更糟的是,他们将这种50/50分力的转弯与现代竞技技术中的动态转弯相混淆。当他们换上更长、更直的雪板(不是指国际雪联规定的大回转板),或者换在更陡的雪道上滑行时,上图这种轨迹就无法实现了。但是,到那时才意识到错误就晚了。在过旗门的时候,那些使用50/50分力动作的选手总是表现欠佳。在过旗门的时候,这种选手典型的情况是在转弯的第二阶段初期就会向内侧板倾斜,从而使得外侧板失去压力。结果,在第三阶段的至少某一部分弧线上就会出现明显的搓雪。

即便拥有很好的整体平衡能力,滑手也很难在入弯的时候用50/50分力滑出干净漂亮的弧线。这种分力方法也许在较平缓的地形上转浅弯时适用,但如果选手只会用这一种方式滑行,那么他很难成功。那么,为什么这种错误在教练和选手中如此普遍?也许因为他们模仿的是世界杯选手过旗门时的照片中的动作,就像下面这张瑞士选手Didie Cuche的照片。



在这张照片中,Cuche处于转弯的第三阶段,并将力量分配在两只雪板上。通常,内侧板会在这个阶段被压弯,就像下面这张作者演示的连拍照片中所示。



在上图的最后一帧(转弯的第三阶段),内侧板明显有承重,而且轻微弯曲。但这只在转弯的三个阶段中的一个发生。事实上,在从下往上数的第三帧,滑手正在滑离滚落线(转弯第二阶段的末尾),这时明显内侧板的承重很少,内侧板在这时几乎是没有弯曲的。

那么,世界杯选手们是如何使用内侧板在每个转弯中获得更快的速度呢?大体上说,世界杯选手在转弯的第一阶段会把外侧板/内侧板的分力控制在80/20到70/30之间。这个比例在整个转弯过程中都是不停变化的。通常,一个好的转弯在入弯的时候90%的力量都是放在外侧板上,就像下图中作者演示的那样。



入弯是在从上往下数的第二帧(上图)。在这个时点上,内侧板不承重,甚至几乎离开雪面。在滑手滑经第一阶段的过程中,内侧板逐渐开始承重。当滑手进入滚落线方向时(第二阶段),内侧板的承重增加,这样做不仅是为了辅助保持侧向平衡,也是为了能在第二、第三阶段使内侧板参与走刃,如下面的连拍图所示。



在第三阶段的末尾,选手在内侧板上分配更大的力量是很普遍的。通车,这样做是为了在第三阶段的末尾释放板子的压力并加速出弯(使弯的弧度变得更小),就像下图中Hermann Maier演示的那样。



通常,一个转弯的各个阶段的轨迹长度是不同的,它取决于雪道的陡峭程度以及转弯的形式。为了保持速度,在坡越陡、弯越圆的情况下,第二、三阶段的轨迹越短。在较平缓的坡上滑一个大长弯的时候,三个阶段的轨迹长度趋于一致。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有可能在整个转弯的全过程中保持50/50分力。不过,这种地形在大回转和超级大回转中只是偶然出现,但却被有些教练误认为在所有转弯中都要50/50分力。

在偏陡的坡度上做正常转弯时,两板的大致分力如下图所示:



就像前面看到的Maier的连拍图那样,在第三阶段的末尾,内侧板的承重会增加到40%或更多。这只是现代技术中的一个方面,却常常被误解为是全部。下面我将更详细地做出解释。我希望文中的分力比例不要被咬文嚼字地理解,它们只是大致的虚拟数字。在现实中,在转弯的过程中,两板的力量变化是渐变的,如下图中奥地利选手Rainer Schoenfelder演示的那样。



在上面的连拍图中,选手在整个转弯的过程中都保持雪板贴在雪面上。Schoenfelder在接近旗门的过程中逐渐将力量从外侧板转移到内侧板上。我要说,他的雪板留下的轨迹,和那些在转弯全程都50/50分力的青少年选手留下的轨迹是不同的。就像前面说过的,这些青少年选手留下的轨迹是如下图(标1的图)的样子的:



但是,世界杯选手留下的轨迹更像下图(标2的图)所示:



我相信即便是那些练习50/50分力的青少年选手们,在一个较陡的坡上自由滑的时候也会留下上图(标2的图)这样的轨迹。在我看来,研究选手在雪上留下的轨迹非常有助于分析和提炼他们的技术。在分析世界杯选手留下的轨迹时,你会发现在一个弯结束另一个弯将要开始的阶段,内侧板的轨迹是渐深的(或渐宽,取决于雪况)。

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在第三阶段,两板轨迹之间的距离是渐窄的。这是喂鼠末呐?也许答案可以从下面这套连拍图中找到,这是芬兰选手Kalle Pallander在Beaver Creek的大回转赛道上一个稍陡的赛段的照片。



依赛道所限,Pallander在转一个中等圆度的弯。这并不是在大回转赛道上所能看到的最圆的转弯。但是,即便在这个转弯中,选手依然明显地把力量压在外侧板上,在第二阶段的尾段(从下往上数第四帧)和第三阶段初段(从下往上数第二、三帧)外侧板一直是弯曲的。非常明显,当Pallander经过旗门的时候,外侧板的弯曲明显大于内侧板。因此,外侧板的走刃半径会小于内侧板,这最终造成了两板轨迹之间的距离渐窄。也许从下图中作者的演示中可以看得更清楚。



一些平均分力的支持车还坚持通过主动旋转内侧板来避免板距渐窄。这在低速的“轨道车”式的转弯中也许是可行的,但在比赛中的高速转弯时就很难实现了。实际上这样做既没有必要,又会把弯变得太圆以至于影响速度。即便选手能干净漂亮地走出这样的弧线,他也会在转弯中损失很多速度。为了在转弯的第三阶段保持速度甚至加速,世界杯选手会将出弯阶段的弧度拉直。换言之,他们增大出弯阶段的回转半径(形成逗号形的轨迹),以增加速度,并在与滚落线成45°的时候释放掉压弯的力量。

这是通过在第三阶段末段将重量从外侧板移至内侧板来实现的,就像下图中Hermann Maier演示的那样。(译者按:注意最下面一帧,外侧板的前半部已经离开雪面了)



在上图中从上往下数的第三帧,选手的外侧板弯曲的程度更大(回转半径变小),而内侧板则基本没有弯曲(回转半径更大)。在这个时点,如果选手继续给外侧板压力,他将会沿着那个小半径的弧运动,并造成速度下降。取而代之,Maier将力量从外侧板转移至内侧板,使得滑行轨迹指向他所希望的方向(最后一帧)。虽然这一招被世界杯选手们广泛使用,但它的使用时机还是很微妙和不容易掌握的。如果力量转移到内侧板太晚的话,选手就会滑到离开滚落线太远的地方,这将使他很难应付下一个旗门。但是,如果力量转移到内侧板过早,则会造成路径太过直接地指向下一个旗门,这种情况下,选手需要调整路线,这也会影响速度。

因此,应该先在自由滑当中熟练掌握内板承重的时机。

下图是Hermann Maier的另一个很棒的示范,虽然不那么明显。这是他在意大利的Bormio赛道中很陡的一段上做大回转转弯时的照片。



从内侧板使用的角度来说,这幅连拍的最后两帧是最有趣的。倒数第二帧是在转弯第二阶段的末段。两支雪板都在走刃,并正经过滚落线。外侧板明显承重更多,而且明显被压弯。我必须说即便是在世界杯比赛中也没有多少选手能在滚落线的位置把雪板压弯成这样。在第二阶段(第二帧)Maier的内侧板也是承重的,但所承担的重量要小得多,因为它的弯曲程度要小很多。我认为这时的分力比例大概是外板70%、内板30%。在这样陡的雪道上,这个比例甚至会高出平常,达到80/20。注意看,在第二阶段时,力量是压在外侧板的中部,而进入第三阶段后,着力点则后移至外侧板的板尾。同时,Maier保持或增加了内侧腿对鞋舌的前压力,使得内侧板前部的压力增大。可以看出,力量不是简单的从外侧板转移至内侧板,而是从外侧板的后部转移至内侧板的前部,这时内侧板几乎是直着往前滑的(转弯半径很大)。在第三阶段的中段(最后一帧),分力比例大约是60/40。力量转移将会在第三阶段结束的时候完成。在这个时点,分力比例将会变成外板40%、内板60%,如下图中Maier演示的。



因此,在下一个新弯开始的第一阶段,选手得以重新将力量压在新的外侧板的前部。当然,这是最理想的情况,但如果搞不明白内侧板的这些复杂应用,就永远也达不到理想状态。我希望,这些照片和图例能充分说明,在现代竞技转弯中内侧板的应用不是仅仅保持平均分力而已。假设我已经把内侧板的重要作用讲清楚了,下面则要讲的是正确使用内侧板的教学方法。我将用一个基础的练习方法为例来说明我的观点。

如果你研究过一些世界杯选手的技术,你可能会发现很多选手在入弯(第一阶段的初段)的时候会轻微地抬一下内侧板。无疑,他们在入弯时是外侧板100%承重的。这个动作使选手在向弯内侧猛动的时候,不至倾倒在内侧板上。这种技术在Maier,Cuche,Blardone,Raich和Schlopy等老一辈选手身上更常见,因为这些老家伙从小学滑雪时候就被教导要在入弯的时候抬内侧板。作为对比,新一代选手更倾向于保持两板都接触雪面。在较陡的坡道上,如果其他条件一致,采用不抬板技术比抬板技术的速度要快。大体上,现在全世界的青少年选手都在被教授不抬板的技术。但老一辈选手们的抬腿技术也不应该被一棒子打死,尤其是在赛道中非常陡的赛段。我认为,这套包含抬脚入弯的练习方法是逐步掌握内侧板应用的基础。在练习这些技巧的时候,不但应该注意适当地抬内侧板,同时也要注意如何正确地让抬起的板落到雪面上并用刃。为此,我推荐一个非常简单的练习方法:

在开始一个弯的第一阶段之前,滑雪者将新弯中的外侧腿伸直,并将内侧退弯曲至大腿与雪面平行。保持两板平行,一直板悬空(新弯中的内侧板),另一只踩在雪面上。保持两板的板头平齐,不要有前后差。这样,滑雪者就形成了在转弯第二阶段时使用的典型的超弯曲姿势——一腿伸展,另一腿极度收缩。(见下图中Maier在第二阶段的姿势)



然后,滑雪者开始向弯内侧倾,并在第二阶段开始的时候让内侧板的外刃接触雪面。在正常的转弯中,正是在这个时点,力量开始向内侧板转移。如果这个练习方法做得得当,它将迫使练习者加强内侧退的弯曲和力量转移。这个练习方法明显锻炼了了滑雪者的侧向平衡能力。很重要的一点事,内侧板要以一个适当的立刃幅度落地。这个练习的一个常见错误是:仅仅抬起内侧板,并在内侧板落地的时候平板底着地,而身体并没有向弯内侧倾。如果选手正确地完成了这个练习,那么他留下的轨迹应该是如下图所示:



这个练习的一个变形是:在内侧板落地时,让内侧板的板头比外侧板的略靠后。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避免两板成外八字型,以及外八字型随后会造成的内侧板主要承重。

这个练习的另一个变形是:抬起内侧板,并让内侧板的板头保持在外侧板板头上方(别和javelin turn弄混,但是什么是javelin turn?)。如果做得正确,它能让滑雪者在第一阶段初段把更多的力量压在外侧板的板头。这两种变形练习留下的轨迹依然是前面图示的那样。将这两种练习与常规的不抬腿转弯相结合,可以让滑雪者摸索到使用内侧板的动作要领。在此后的提高阶段中,这些练习方法还可以用于过旗门。

我确信对于教练和任何水平的选手而言,弄清该如何使用内侧板都是必要的。

点评

真的非常非常好,对俄非常及时,感谢感谢!  发表于 2013-4-14 12:28
我当然不会有神马问题了,注明作者和译者,相信他们也不会介意你转载的  发表于 2013-4-14 12:23
186#
发表于 2013-4-14 13:32:52 | 只看该作者
雪坷垃  牛大侠是个真正脚踏实地的人……而我们这帮人讨论技术其实是因为爱吹牛,没雪可滑的时候这是寄托我们的思念之情的一种方式  发表于 28 分钟前


其实我觉得,大家钻研的劲头真的让我XMDJH, 俺咋就这么懒呢。

但俺觉得,你可以钻研比你水平高一些的东东,但如果你要去钻研比你水平高很多的东东,
很有可能就会误入歧途了,因为你的所谓观察,感觉,体会,都很有可能是错的,因为你根本不可能感觉/理解到当时的情况
或者是接近当时的情况。

四级的要求是CREATE VARIATION, 2级的要求是CONSOLIDATION,而一般滑雪水平(包括我自己)水平还在二级之下 ,就是ACQUSITION。 人家的VARIATION 是主动CREATE出来的。
而我们也有VARIATION,在ACQUSITION水平的前提下的我们的VARIATION是被动的,受迫的,我甚至可以说,是有害的,危险的。

FYI, 这个 Initiation->Acquisition->Consolidation->Refine->Create variation不是CSIA发明的,
是NCCP的概念,很多竞技体育的教练培训和教练对学生的培训都在沿用这个概念(从COMMUNITY LEVEL到NATIONAL LEVEL)。
你去参加任何一个NCCP的培训,都会听到这五个学习技术的阶段。

我脚的比如像讨论过旗门,应该先参加一下rACING 的训练,体会一下赛道和普通雪道,再把速度提高到并稳定在60-70公里,再来讨论。
187#
发表于 2013-4-14 14:24:48 | 只看该作者
bullpower 发表于 2013-4-14 14:32
雪坷垃  牛大侠是个真正脚踏实地的人……而我们这帮人讨论技术其实是因为爱吹牛,没雪可滑的时候这是寄托我 ...

额,其实我的观点和你差不多。想要学技术,最好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跟着教练去学,自己不用想太多,也不用看太多。

但是人总有好奇心,我们收获信息的渠道也很多元化,我们其实不能阻止自己看见或者听见超出自己水平的技术难题,并且对此发生兴趣。如果这样又怎么办呢?既然看到了、听到了,如果还让它不明不白在那里,会更加害人,还是搞懂它或者尽量搞懂它,这样隐患会比较小。

比如说楼上那篇有关racing的文章,我其实一点也不觉得它对我的技术有过神马帮助,一般情况下我觉得也没有必要拿出来分享,因为它对这里的大多数人的技术都不会有神马帮助。但既然楼上的兄弟对这类超乎自己能力的技术问题发生了兴趣,我认为这篇文章对解决他的困扰可能会有所帮助,所以推荐给他看。

点评

说我的,雪女侠躺枪而已……俄也在积极寻求加入滑雪群体啊,是不是找教练那么严肃倒真的犹豫。这里都是写着玩,牛大侠别太当真了。  发表于 2013-4-14 15:21
其实,俺那贴不是说给你的:-)只不过引用了你的贴。。。。。  发表于 2013-4-14 15:08
好奇心+1  发表于 2013-4-14 14:25
188#
发表于 2013-4-14 14:40:05 | 只看该作者
俺对railway track 55分力跟外脚承重的观点是: 坡越陡、速度越快,外脚越承重; 反之在平坡慢速刻滑时,55分力最自然有效

点评

主要是发现如果陡点的坡上找railway turn的感觉的话,经常压不住板子  发表于 2013-4-14 16:07
大侠要升天了。  发表于 2013-4-14 16:02
189#
发表于 2013-4-14 14:59: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checkmoteur 于 2013-4-14 16:01 编辑

前面牛大侠提到正确的steep技术,碰巧这两天也有在epicski上看一位高手写的如何在steep上carve的文章,根据牛大侠的主要论点,断章几条文字,以供参考。也不准确地编译为中文,仅用来方便快速查看。

it is virtually impossible to carve the top half of a turn on very steep terrain, unless you're carrying an enormous amount of speed (the avoidance of which is the point here!). "Carving" involves three things: 1) not pivoting, 2) high edge angle, and 3) sufficient pressure to bend the skis into a "reverse camber" arc. Without huge speed, it's almost impossible to tip your skis to a high carving edge angle--on the downhill edges--at the top of a turn on the steeps.

基本上不可能在深坡地域(像在浅坡上那样)carving,除非你达到非常高的速度(而这正是对付深坡所应竭力避免的)。

carving有三项要求:1,不要pivot;2,立很高的edge angle,和3,足够的压力令雪板达致reverse camber。

没有足够的速度,你不可能在深坡弯的开始部分,立很高的刃。

Even if you could tip them enough, it's also impossible to apply much pressure on your skis at that part of the turn, when gravity is actually pulling you away from them. Flexing (staying "low") through the transition allows you to extend your legs at the top of the turn, but this move provides only a very brief moment of pressure as you push yourself downhill. If you do it too early, you'll literally fall away from your skis a moment later, requiring a quick, harsh pivot to get your skis back underneath you, at best defeating the purpose of trying to "carve" the top part of the turn.

就算可以tipping雪板到很高的角度,你仍不可能在深坡弯开始部分,对雪板施加足够的压力。重力作用会把你从那里迅速拽离。flexing双腿类型的快速transition,当然可以帮助你在深坡弯开始部分,取得更多的时间建刃施压,但同样过于短暂。而你最好不要这样做。因为接下来发生的,将是你的身体“坠离”雪板,必须用一个快速猛烈的pivot才能救回来,从而彻底走向carving的反面。

The engagement, pressure, and reverse-camber carving phase must start much later in the turn, when the gravitational and centrifugal forces of the turn combine to pull you "out" of the turn. Resisting these forces provides the pressure you need to bend your skis and carve. You must be much more patient, allowing these forces to develop, to carve on the steeps.

建刃,加压,达致reverse-camber,从而caving,在深坡弯中的发生时间,应该是大大延迟的。最终,是重力和离心作用这些把你扯向弯外的force,将雪板压向reverse-camber的。因此你必须耐心等待这一刻到来(ski magazine的一个视频说滑steep的要点是let it go,说的应该是类似意思吧)。

What do you do in the mean time, while you're patiently waiting? You prepare! You focus on releasing the edges to start the turn--not engaging them. You guide your skis down the hill into the turn, rather than expecting them to carve, as you allow gravity to pull you down the hill. You incline your body into the turn--it will feel like falling--which will both tip your skis and move you inside the path of your skis, where you will be in balance later, when your skis engage and carve back beneath you.

等待同时,做好edges release,引导你的雪板(走正常carving的轨迹),向弯内incline,重力作用会帮你完成剩下的步骤。

I'll try to demonstrate with an animation from the recent Big Sky Epicski Academy (thanks to Skye Nacel and Egan Entertainment Network for the video). This is one of the "Headwaters Chutes" of Moonlight Basin, with a pitch of 45 degrees or so:

这是作者在一个接近45度角的steep上carving的动画:



Note that these turns are "carved," in the sense that my skis pretty much travel the direction they're pointed, as opposed to being pushed sideways into a skid--even in the upper halves of the turns when they are unweighted. When the edges engage--about at the fall line (when they point straight downhill)--my skis are already tipped to a high angle, and I am inclined well inside their path, so they can carve cleanly through the middle and bottom of the turn. In the top half of the turn, my skis are light on the snow and I'm guiding them actively along their path with my legs. In the bottom half of the turns, it is easy to get enough pressure and edge angle to bend the skis into deep arcs, so they can continue to carve the same tight radius I guided them into in the upper half.

这些弯可以说是carved,在我的雪板基本是按板尖所指方向走,而不是横向侧滑的意义下。即便整个弯的上半截,雪板事实上是不着地的。入刃发生在弯顶(apex),已有很高的edge angle。我的身体向弯内incline,引导skis,使弯的下半截达成一个完整的carving。弯的上半截,skis只是很轻的接触雪面,我主动引导它们的运行轨迹。到了下半截,(重力和离心力)提供了足够的压力,将skis压向反背(使它们按side cut的arc)去carving。

以上引用完毕。

这位老兄所说,somehow,居然基本符合俄所得到的一点可怜的经验。所以引用出来。我前面随口胡说的有关steep的滑法,假如跟这个有所冲突,那一定是我表达能力有问题,造成别人误解。

单脚双脚这个,我的体会:

第一,我的确是双脚的。这当然是因为我水平太差。

第二,counter(a+b)之后,重心压在外前方,导致一个非常窄的stance,这时虽然我是双脚都在加压咬雪,原理上其实跟outside foot foot dominated差不多。只是信心不足才用了内脚吧。这跟宽站姿的双脚承重不是一回事。宽站姿双脚承重,身体重心是后移向坡的,应该会导致严重侧滑。

我在这样做的时候,仍然克服了没有这样做时,经常发生的严重侧滑。所以这至少针对我有效。

点评

膜拜大侠  发表于 2013-4-14 16:18
膜拜大侠……俄才想起看作者的名字,真的是bb……  发表于 2013-4-14 15:18
bob barnes?  发表于 2013-4-14 15:15
bb是谁……  发表于 2013-4-14 15:11
看起来像bb的示范  发表于 2013-4-14 15:07
190#
发表于 2013-4-14 15:09:27 | 只看该作者
checkmoteur 发表于 2013-4-14 14:59
前面牛大侠提到正确的steep技术,碰巧这两天也有在epicski上看一位高手写的如何在steep上carve的文章,根据 ...

可别侠啥的。。。。

学习了你这篇文章,俺的目标就是增加/改进CARVING

点评

对俄来讲都是大侠,实事求是,没有谦虚。  发表于 2013-4-14 15:1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SkiChinese  

GMT-5, 2025-9-13 12:09 , Processed in 0.03889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