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雪网 SkiChinese.com 北美滑雪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Login

免注册即享有会员功能

搜索
楼主: 匿名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movement assessment

[复制链接]
151#
发表于 2013-4-12 05:50: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p 于 2013-4-12 05:51 编辑

俺赶脚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抖是不可避免的,不论你的板子有多硬,从物理的角度分析,板子上的受力可以简化为向下的压力和雪面的对雪板的向上支撑力。如果其中任意一个力发生变化都会导致雪板的形状变化。当这个变化的频率达到一定值时,表现出来就是雪板的抖动。所以影响板子抖的因素最后可以大致为三个,压力,支撑力,和雪板的固有频率。据此,大家可以自己找原因了。

玛雅,早起看雪无着,俺也物理分析了一把,上班去也
152#
发表于 2013-4-12 11:12:46 | 只看该作者
唉呀, 好多东西都没看懂, 强帖先顶,再留名。

点评

b-p
就是,都急的一刻刻了  发表于 2013-4-12 15:56
super camp的真相啥时候搞啊?  发表于 2013-4-12 14:23
153#
发表于 2013-4-13 00:32: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checkmoteur 于 2013-4-13 01:40 编辑



韩国的carving,全程slow motion。看了许久,忽然有一个惊人的发现:

他其实是有做其他各流派惯常要求的那些非腿部动作的,只不过所从出发去做的部位,跟我们平常知道的不同,不是骨盆,而是——

脖子,my god……

Summery如下:

1,脑袋保持全程right-up
2,脸永远面向下个弯心
3,脖子angulation(吓人……)
4,incline之后,脑袋等同于“顶”向arc外侧,plus外侧手臂的向后上方大幅运动,构成一个反向的牵引力,等于counter

脖子往下呢,就都是下身了,踝膝胯腰,align在一个平面上,随着动,就完了……

其他几个观察:

1,strong outside arm向前swing点杖,或双臂同时向前swing,不点杖,带动上身进入fore balance,解除inclination,初始化一次transition
2,transition基本上是cross through,双腿保持flex,重心平移,起伏不明显
3,有完整的high-c
4,宽stance
5,双腿承重,obviously

自己没试过,但相信这样比从髋部开始分上下身,在技术上容易一些,因为人的颈肩臂肌肉远比髋部附近灵活,容易控制。

问题:控制手段太少,控制力太弱。恐怕只能在groomer上用。稍有一点冰面,起伏,会摔马趴的吧。

点评

日韓的滑法像不像老鷹抓小雞 ... ?  发表于 2013-4-13 17:02
俄还真试了一下,发现只看点评不看正文挺难的……膜拜大侠!  发表于 2013-4-13 15:02
b-p
看了你自己的点评,俺决定不看你写的是啥了哈  发表于 2013-4-13 12:42
忘了客气了,俄就是写着玩,拿嘴滑雪而已,不要太当真,呵呵  发表于 2013-4-13 00:47
154#
发表于 2013-4-13 01:01:51 | 只看该作者
checkmoteur 发表于 2013-4-13 01:32
韩国的carving,全程slow motion。看了许久,忽然有一个惊人的发现:

他其实是有做其他各流派惯常要求的 ...

这个视频一直在被喷,应该不能代表韩国技术。 而且显然和Interski差得太远
155#
发表于 2013-4-13 01:07:23 | 只看该作者
checkmoteur 发表于 2013-4-13 01:32
韩国的carving,全程slow motion。看了许久,忽然有一个惊人的发现:

他其实是有做其他各流派惯常要求的 ...

脖子angulation.....这忒恐怖了,速度一快,撞个包啥的。。
156#
发表于 2013-4-13 05:32:19 | 只看该作者
出门前留个水泡,压力控制是主动给板子加压减压吗?还是被动的结果?主动被动有什么利弊?
157#
发表于 2013-4-13 12:05:34 | 只看该作者
firehwak2018 发表于 2013-4-13 02:01
这个视频一直在被喷,应该不能代表韩国技术。 而且显然和Interski差得太远 ...


俄是觉得这其实是很好的技术,针对他的当下场合。对比身后雪迹的话,他留下的一定是最干净最圆的(只是猜)。入刃早,足够的空间、时间和力度,去pressure to bend the skis into a "reverse camber" arc,用尽skis的side cut,所以更接近pure carving(俄觉得所谓pure carving真的是理论值,不可能真的达到)。

以骨盆为析点,Steering入弯,多少总有一点skidding,不是那么pure。但显然有更多控制余地,利于对付多变化的雪面。那么这就上面这位韩国老兄的gangnam style的短处了:Versatility。
158#
发表于 2013-4-13 13:14:52 | 只看该作者
jluo 发表于 2013-4-13 05:32
出门前留个水泡,压力控制是主动给板子加压减压吗?还是被动的结果?主动被动有什么利弊? ...

控制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开环控制
2,闭环控制
3,复合控制

159#
发表于 2013-4-13 13:22:29 | 只看该作者
b-p 发表于 2013-4-13 14:14
控制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开环控制
2,闭环控制

..............................
求解这个是什么, 咋看起来像engineering的名词
160#
发表于 2013-4-13 15:27:09 | 只看该作者
checkmoteur 发表于 2013-4-13 01:32
韩国的carving,全程slow motion。看了许久,忽然有一个惊人的发现:

他其实是有做其他各流派惯常要求的 ...

别学这种isd, 我角的此滑法去玩bromont,会死的很难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SkiChinese  

GMT-5, 2025-9-13 12:09 , Processed in 0.04207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