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雪网 SkiChinese.com 北美滑雪论坛

标题: 今年第一场,求把脉。 [打印本页]

作者: 老周    时间: 2014-5-16 10:48
标题: 今年第一场,求把脉。
本帖最后由 老周 于 2014-5-16 21:13 编辑

[youtube]5iYHWEcSbYg[/youtube]
作者: firehwak2018    时间: 2014-5-16 11:06
Timing and Coordination 很好
作者: bullpower    时间: 2014-5-16 11:13
赞一个.

我也经常抡完了,手搭凉棚遥望远方找球,最后发现球还在脚底下.
作者: KuoiGuaBoarder    时间: 2014-5-16 11:36
哇很牛啊,先膜拜一下再说
作者: luvski    时间: 2014-5-16 11:49
我不会打高尔夫, 但是看着挺专业挺帅滴。
作者: devilsponge    时间: 2014-5-16 13:12
葱白
作者: b-p    时间: 2014-5-16 17:24
摄影师明显太差,
作者: 阿慢    时间: 2014-5-17 01:10
本帖最后由 阿慢 于 2014-5-18 02:57 编辑

来玩玩高尔夫把脉也不错哈

还是老习惯,直接就扔砖头!

1,右手握杆过于开放(视频里面看不清楚,感觉应该是这样)
2,setup 手臂和球杆成一条直线,一般不采用(当然牛人Norman的setup是这样滴)
3,上杆过于扁平,下杆变陡峭,有点over the top
4,上杆顶点时右膝盖打直了,不利于下杆发力。
5,overswing,不利于方向控制
6,起身过早(击球点)
7,击球后左臂内拉,造成释放不充分,形成下杆鸡翅膀


估计:

常犯错误是大右曲slice,偶尔也会出现左直球。如果short game处于同一水平的话,差点应该在30+的样子,在争取破百的路上。


作者: paul_zhou    时间: 2014-5-17 01:56
阿慢 发表于 2014-5-17 01:10
来玩玩高尔夫把脉也不错哈

还是老习惯,直接就扔砖头!

内行看门道啊
作者: KuoiGuaBoarder    时间: 2014-5-17 06:18
被砍晕了
作者: luvski    时间: 2014-5-17 08:28
阿慢 发表于 2014-5-17 02:10
来玩玩高尔夫把脉也不错哈

还是老习惯,直接就扔砖头!

阿慢, 你会的东西咋那么多呀
作者: 老周    时间: 2014-5-17 11:51
本帖最后由 老周 于 2014-5-17 13:38 编辑
阿慢 发表于 2014-5-17 02:10
来玩玩高尔夫把脉也不错哈

还是老习惯,直接就扔砖头!


慢侠真是高手,绝大部分讲的非常到位,我一一记下来,这个夏季就努力改了。除了握杆比较直这一点是去年看了一场公开赛发现职业选手不少这样,自己尝试以后也觉得稳定性有提高,当然高尔夫这个事情其妙的地方就是一个动作的改变造成的提高并不一定代表动作的正确,也许恰恰是两个错位动作的叠加或抵消。

路漫漫啊,最神奇的是慢侠连分数都能估对,这场球确实没有破百。本来去年夏天以后以为已经破百了,一个冬天滑雪没碰球杆,毛病全部回来了,看来这些问题是根深蒂固的,一不留神暴露问题也就会卡在一百左右。

请教慢侠,这些毛病中,造成右slice的是哪个或者几个?

感谢慢侠

作者: 阿慢    时间: 2014-5-18 01:36
本帖最后由 阿慢 于 2014-5-18 02:58 编辑
老周 发表于 2014-5-17 12:51
慢侠真是高手,绝大部分讲的非常到位,我一一记下来,这个夏季就努力改了。除了握杆比较直这一点是去年看 ...


老周不必客气。

1、3、6、7是引起slice的主要原因。

破百的概念我的理解是平均杆数破百,并且实在严格计算杆数的基础上,以标准杆72杆的球场的rating为基础计算出来的。
比如:一个球场的蓝tee长度为6100 yards,球场的标准杆为71杆,蓝tee综合rating为67,那么如果当场成绩为80杆,那么实际成绩为80+4(难度差4杆)+1(标准杆71少于72一杆),即85杆。

你的挥杆流畅,击球也比较扎实。

有机会一起打打球


作者: KuoiGuaBoarder    时间: 2014-5-18 08:28
阿慢 发表于 2014-5-18 02:36
老周不必客气。

1、3、6、7是引起slice的主要原因。

嗯,要赶紧流畅,扎实,记住了




欢迎光临 同雪网 SkiChinese.com 北美滑雪论坛 (http://www.skichinese.com/skichinese/) Powered by Discuz! X3.2